其他
80%的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无效交谈?我被惊到了,你中招了吗?
跟孩子交谈是一种养育方式,越早开始孩子受益越多。
第一,不是关于吃饭写作业刷牙这些事务性的琐碎的话,也不是管教孩子言行和督促孩子学习的话;第二,不是家长一个人一直滔滔不绝说车轱辘话,而是和孩子有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第三,对双方有所启发或者当下的谈话有某个点触动了你们,谈话后感觉关系更亲密了;第四,家长的话不是祈使句式、封闭式的,而是平等互动开放的。 按照这些标准回顾一下,跟孩子有过这样的谈话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每天跟孩子说了无数的话,老母亲还累得不行。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些话中有多少是有营养的交谈,有多少是事务性的毫无营养的碎碎念,有多少在促进孩子的成长? 春节假期我看了一本叫《与孩子深度交谈》的书,大大刷新了我对跟孩子交谈这件事的认知。没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多的话可能大部分都是无效谈话,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与孩子深度交谈》里说,高质量的亲子交谈是一种养育方式,通过对话帮助孩子成长,比任何课外课程,团队或者辅导都更能帮助孩子。因为对话是人类关系的基础。父母会跟孩子对话,能在日常中拓展孩子的词汇和认知,培养塑造孩子的人格。 其实,关于为啥要跟孩子进行真正的交谈是有科学研究的。美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3000万词汇鸿沟”研究,在美国教育界轰动一时。 人类发展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在1995年时做过一项关于孩子智力发展与父母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经典研究。他们发现:较富裕的家庭父母注重跟孩子的交谈,孩子在4岁之前累计听到的单词量,比不太注重跟孩子交谈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多3000万个。并且,经常与父母交谈的孩子,语言能力远远高于交谈少的孩子,并且IQ测试分数也更高。6年后的回访显示,能力强的孩子在9-10岁时,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好。
3岁之前,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词汇量差距越来越大(Hart & Raisly, 2003)
此后,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其实不管家庭收入如何,和孩子你来我往的对话才是儿童大脑发育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这本书的作者丽贝卡·罗兰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项目讲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语言病理学家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工作核心就是了解和支持儿童的语言和识字能力发展。她发现,语言是通向许多技能的大门,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同理心、学习能力、社交技能等。家长们如果能注意跟孩子交谈的关键原则,培养良好的交谈习惯,就能减少跟孩子的无效交谈,用高质量的交谈引导孩子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在每天忙碌如打仗的生活中,我们跟孩子的谈话都着眼于不要搞砸事情,顺利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未来对孩子重要的事情往往被无限期忽略。正是这样,每天我们到底跟孩子谈了些什么,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很好利用这种对话,不仅能为家庭相处的时间赋予意义,还不用鸡娃刷题就能培养出富有同情心、创造力、好奇心,以及能掌控自己幸福的孩子。
以下来自《与孩子深度交谈》中的内容,有删减,已经获得青豆书坊授权。
第一,
理解这些,做到这些 就能减少跟孩子的无效对谈
1、所谓的深度、高质量的交谈并不是我们必须要每天跟孩子聊文学艺术、聊时事热点、聊人生理想,而是即时的、有趣的、流畅的谈话。不要想着来一次大讨论,甚至是一系列大讨论,多想想如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机会,把孩子们关心的事情当作交谈的开端。 2、我们默认的交谈模式,往往给人感觉交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在安排多项活动、唠叨家庭作业、指导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关注的是后勤和事务性谈话,即关注于“完成事情”的谈话。这种谈话强调传授经验或观点,消解了我们要进行更有意义的彼此互动时所需的慢节奏。 真正的交谈往往需要的不是家长说的更多,而是停顿和沉默,为交谈留下空间,为大脑处理信息和反思留出时间,在家庭这个安全空间里,孩子学会犯错误并修复错误。这都是孩子以后要用到的技能。
3、这种交谈并非必须是哲学讨论,而是让你们着迷或者惊讶的交流,留下疑惑和好奇的对话。具有这样的特征:
▲帮助你们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变得更加亲密,或者解决观点分歧;▲双方都全心投入,享受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相互吸取对方的思想观点;▲让你开怀大笑,或者即使对话平淡无奇容易忘记,但孩子从中学到了东西;▲你们放松身心并享受彼此无言的陪伴;▲没有提到未完成的作业、地板上乱扔的衣服,第二天上学和体育活动安排,或任何其他日常后勤细节;▲没有急于出门去练习游泳,或者检查孩子是否带了小提琴;▲没有问一些程序性的问题,如,生日派对过得怎么样?数学考试顺利吗?棒球比赛赢了吗? 4、深度交谈并不是非要正襟危坐、知识储备达到多高才能进行,它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你需要做的只是观察和顺应孩子当下的兴趣点,全身心地投入,去享受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碰撞,便可以开展无数高质量的谈话,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些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甚至发生在恼人、尴尬或沮丧的时刻。可能你们记不住谈话内容,甚至很搞笑。但它们的力量就在于简单,没有事先策划,也没有照搬剧本,相反,家长注意到了孩子此刻的需求,并让交谈流畅进行了下去。 5、这样的交谈需要留出时间和空间,不是急匆匆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务。这样的交谈会关注谈话后,你感觉和孩子更亲密了吗?是否有了新的视野、满意的决定?你和孩子表达了你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了吗? 6、这种交谈是具身交流,也就是面对面交流。 在这种交谈中,家长和孩子实实在在面对彼此,身体和精神都完全在场:你注意到了孩子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暗示,并鼓励你的孩子也这样做。你们都在认真参与,既注意到别人说的话,也注意到他们说话的方式。 具身交流调用了全部五种感官。结合每个人所说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以及皱眉、微笑和停顿等动作,有助于孩子们深入了解和参与谈话。
7、简单的问候,比如“你好吗?”“我很好”不是完整的交谈,讲座或授课也一样:你们在交流,但不是真正的交谈。
因为这些问题几乎没有给孩子留下参与的空间,或者让讨论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相反,如果你和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说话——你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哪怕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他便更有可能参与到谈话中并且集中注意力,因此也更有可能学到东西。
第二,
高质量亲子谈话谈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
简单来说,高质量的亲子谈话中,父母要关注孩子、关注当下(适应性),要和孩子一问一答,全身心投入(有来有往),还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驱动)。适应性、有来有往、孩子驱动是这种谈话的三个原则。 1,适应性
所谓适应性是,根据从孩子身上听到和看到的情况,调整你在交谈时的用词和语气。这种适应包含两个部分:你在当下改变,以及在谈话后反思。 你注意到孩子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昨天或者去年,也不是他的兄弟姐妹需要什么。有了这样的适应性,你就为满足孩子的确切需求做好了准备。确切需求不是孩子“应该”需要什么,而是结合他的年龄、成长阶段或学校年级,考虑他现在真正需要什么。
具备适应性还能帮助你决定在何时给予孩子哪些支持和指导,以及如何给予。也许三岁的孩子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都更擅长言辞,会乐意听你为他读一本复杂的书。也许11岁的孩子仍然无法读懂面部表情,但他将从关于“表情不同的人感受会有着怎么样不同”的交谈中受益。认识到孩子的个性可以让你以最符合他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做出回应。 作者的一个朋友为6岁的女儿准备学校郊游的物品。出行前,女儿总是纠结自己要带的东西,不断地更改主意,浪费了很多时间。就在开车去学校的路上,女儿还在不停地发牢骚。 作者的朋友没有冲女儿发火,而是跟女儿聊天,用一种抽身当下的角度转移女儿的关注点。 她问女儿:“如果去月球旅行,你会带哪6样东西?”女儿觉得很新奇,认真思考回答了妈妈。然后反问妈妈:“如果你坐潜水艇旅行,你会带什么?”就这样,女儿一扫阴霾,和妈妈畅谈了一路。而妈妈也成功避免陷入沮丧、抱怨的情绪中。 2,有来有往
有来有往就是成人与儿童的交谈是双向的,既有来言,也有去语。双方都在预期、参与和轮流说话。如果这是一个小组交谈,那么所有人都会这样做。
这类谈话被称为“交谈二重奏”,谈话是开放式的,你无须事先决定在哪里结束。你在谈话中要为孩子留下能够改变你观点的空间,也为你留下能够改变孩子观点的空间。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进行过一个开创性研究,指出“你来我往”式交谈在培养儿童的适应力,甚至重塑大脑方面,作用尤为突出。
很多时候,你的反应取决于孩子的反应,而孩子的反应又取决于你的反应。在谈话中做出适时反应,表明你此时的情感和精神都在场。可以通过“嗯”“哦,真的”等来表明你在倾听,表明孩子说的话引起了你的兴趣,你希望他继续说下去。 这种互动给了你们满足对话需求的机会。假设孩子问了一个问题,你给出了一个很长的解释,说,“好吧,希望你能理解。”虽然你的答案完美无缺,但他没有机会澄清自己的问题或者自己很困惑。相反,如果你先说一点点,然后确认一下,或者先问他是怎么想的,你就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到孩子需要什么,孩子也可以从谈话中学到许多。你们都在积极倾听,并乐于接受新观点。这种学习是双向的。 3,孩子驱动
到底应该谈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就在你面前。“孩子驱动”原则意味着你要从对孩子最重要的事情谈起。他可能提出了一个想法或问题,但也可能意味着你注意到他对某些事情感到兴奋、担心或费劲,甚至意味着你注意到他正在发展的一些新技能。 假如他每周足球训练回来都脾气暴躁,尽管进了很多球,但也许他在嫉妒队友进了更多球,也许是筋疲力尽,或者不再享受比赛了。 从孩子驱动原则出发,你可以找时间对他说出你的猜想,或者问他感觉如何,不要假设他一定感觉很好。从他的视角出发,可以使你适应他的认知水平,了解他的精力如何。这样孩子会更感兴趣,也更有可能与你建立联系。在你获得机会更好了解他的同时,他也在建立自我意识。
你“接收到”孩子的想法和感觉,意味着你的反应要建立在注意孩子行为和感觉的基础上。如果你从孩子注意到或者指向的东西开始交谈,就是认可了他的兴趣,并引导他探索。
第三,
开启高质量亲子谈话并不难, 用这三招
1、Expand:拓展孩子的思维
所谓拓展就是你听到了孩子的意见,并加以扩展。你可以添加短语或单词,或者加以澄清。简单的扩展为更复杂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在这样的拓展方面做得越多,孩子在2-3岁阶段的语言发展就越快。如果孩子说,“大卡车,”母亲接着说,“那是一辆大卡车”, 母亲就在不改变话题又符合孩子兴趣的情况下迅速拓展了孩子的表达。孩子说,“卡车掉下来了。”母亲回答说,“是的,它掉下来了是因为你把它推到了墙上,它撞墙了。”
母亲的话表明她和孩子在关注同样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共同关注。它构成了未来几年孩子学习和社交发展的基础,母亲给孩子提供了与他的兴趣相关的反馈,使当下的话题富有意义,并且使用了更正确、更复杂的语言。
2、Explore:探索超越当下的方面
这个方法是谈话时要超越孩子身边的环境,讨论过去和未来;想象遥远的风景和陌生的人;并创造性地考虑解决方案。
继续以卡车为例。母亲问,你想让卡车去哪里?外太空。孩子说。母亲可以继续问,那之后呢?
或者如果玩具卡车一直撞到桌子,你可能会问,“你能想什么办法让它不撞桌子?”“它还可以走哪条路线?”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抽象、创造性地思考,考虑新的想法,探索他没有经历过的场景。 当探索拓展时,最好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即谈论抽象的想法,或者不在你们面前的事物。房子是具体的,而建筑是脱离语境的。这种脱离语境的语言会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增强讲故事的能力,提升语言技能。对孩子来说,积累这种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是父母的示范。 第二点,着眼于开放式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否来回答问题,比如,大人可以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你觉得他要去哪里?你觉得他为什么哭?开放式问题是让孩子的想象力绽放光芒的最佳途径。 我们经常误解小孩子不能深入思考。如果孩子们只听到简单的句子和“是”“否”的问题,他们就会用简单的方式回答问题。但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面对复杂的想法和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这一切都只需要你提供一个开头,并表明你信任他们。 3、Evaluate:评估
这个方法适合跟大孩子的对话。鼓励孩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他们的想法、观念、策略和计划。这个方法好比按下暂停键,给孩子创造反思的机会。在反思之后,孩子们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想法,这是学会学习和使学习更深入的基础。
继续举玩具卡车的例子。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卡车的车轮在你撞它时破了?或者,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好那辆坏了的卡车?
这与答案是否正确无关,它与回答诸如“我的思维差距在哪儿”“我还需要知道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更大的关系。 写在后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之前三川老师、白老师曾经推荐过的每天家庭早晚三分钟,(点击蓝字可看:白滔滔:我想向每个家庭推广早晚三分钟)完全就是父母跟孩子高质量对话的典范。三川老师、白老师和丸子每天早上用三分钟谈谈自己当天要做什么,每天晚上用三分钟复盘,他们坚持了半年后就发现了惊人的变化,三个人的感情更好了,丸子还学会了计划安排、反思,尤其是大大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 高质量的谈话令人感到愉悦且饶有趣味,甚至发人深省,孩子一旦尝到了这种对话的甜头,就不会沉迷于低俗无聊的谈话。这种谈话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迅速积累词汇量,让他的想法更清晰,语言更加准确,学会用最深刻的方式描绘出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图景。并且孩子一旦感到家长在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倾听和交谈,就自然会跟父母的感情更亲密。 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把握,并不一定需要安排单独的时间,但是你要意识到,某一个点,正是跟孩子进行高质量对话的良机。如果你能回想起自己跟孩子的某一次精彩交谈,那就试着想起更多吧。有意识记住这些场景和细节,让这些美好的对话越来越多出现在你和孩子之间。
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与孩子深度交谈》这本书,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即可购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现在就下单,越早跟孩子开始这样的对谈,孩子受益越多。
欢迎加入全支持教育社群。每周会分享:读写知识、读写课程、教育新知等等,三川本人每周三会在社群跟大家聊天答疑哟,赶紧扫码加入。